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人民已被国阵骗了足足五十年,够了!
觉醒吧,大马国民!



Pages 页数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以党治国 = 一党治国 PART 2

转载自《东方日报。东方名家》。
作者:谢诗坚    日期:1010年4月15日

巫統與馬華的「以黨治國」

無可否認的,在馬來西亞將「以黨治國」理念或理論發揮的最透徹的政黨要數巫統。它從一開始(1955年起取得了自治政權)就朝這個理念來演繹黨政關係。

雖然有的時候它是「以政制黨」(例如東姑在1959年挑選候選人,就以首相的權威踢走馬華總會長林蒼祐),但更多的時候它是「以黨治國」的(例如1971年敦拉薩上台時,明確提出「以黨治國」理念,而且不含糊地以巫統作為政治核心)。因此在1972年黨選時,敦拉薩期望其愛將加沙裡沙菲依(去年逝世)能中選副主席而成為接班人之一,但因不幸落選而與接班失之交臂。

雖然在1976年時,剛上位的第三任副首相胡先翁想打破常規不從副主席中挑一人為副揆,而想提拔只是中委的內政部長加沙裡沙菲依為副手,以圓敦拉薩的願望,但在黨內引起強烈反彈,結果胡先翁還得從三位副主席中挑一人為副首相。就這樣開始了馬哈迪上位的故事和神話了。

自此之後,巫統的主席(也是當然的首相)就沒有也無法背棄「以黨治國」的理念,即使在1987年東姑拉沙裡挑戰馬哈迪黨主席職時,馬哈迪有說了「氣話」:不一定黨主席就是首相,而是決定於誰能掌握下議院大多數議員。

此說不假, 但以巫統的「老樹盤根」,馬哈迪也不敢「大意失荊州」,而是傾全力以赴,他說只要勝出多一票就是勝了。由此可見,他深諳「以黨治國」的理念是不容易被扭曲和更變的。

再舉一個例子,當法庭於1988年宣佈巫統為非法組織時,馬哈迪馬上成立他的「新巫統」,用以取代原巫統。就這樣他堅定了「以黨治國」的理念。

如果我們不善忘的話,當1981年馬哈迪成為首相時,他就刻意開放黨署理主席由東姑拉沙裡及慕沙希淡爭奪,由勝者出任副揆。當時馬哈迪這樣說,他讓黨代表自由選副首相。

因為此例一開,當安華在1993年逼走嘉化峇峇成為黨署理主席時,馬哈迪即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委任安華為副首相,結果當時報章只用了一小欄發表首相署的公告。

由於這樣,馬哈迪在1998年革除安華時,也只能從副主席中挑一人接班。就這樣阿都拉巴達威開始他的政治青雲路。

綜上觀之,不論我們喜歡與否,巫統的治國方略是「以黨治國」的,也不存在「黨政分家」這一說法。

「以政壓黨」馬華靠邊站

回過頭來看馬華公會,它也是從來沒有放棄「以黨治國」的理論,雖然它明知道「當家不當權」,但也根據巫統的模式以黨為重。可是它在某個時候忽略了「以政治黨」的逆轉性。

例如1958年林蒼祐當選馬華總會長時,他既不是內閣部長,也不是檳州首席部長,只是一名州議員和被委任的國會議員。而出任部長的馬華代表有李孝式、陳修信、梁宇皋及翁毓麟。就這樣,一切重要決策在內閣中決定時,林蒼祐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也因為這樣,東姑在1959年對聯盟候選人的排陣祭出「以政壓黨」時,馬華當權派只得靠邊站,「以黨治國」的理念成為笑柄。

當林蒼祐於1959年辭總會長後,接位的是過渡人物謝敦祿,他也不是內閣部長,只是一名上議員(曾任吉打州行政議員),一切權力操在陳修信手裡。因此從1959年到1961年,馬華的「以黨治國」理念只是流於形式,也唯有在1962年陳修信正式出任馬華總會長後,「以黨治國」的理念才多少發揮作用(即馬華的議席配額由馬華推薦人選)。

李三春(1974─1983間任馬華總會長)顯然是最會演繹「以黨治國」理論的。他決意牢牢控制黨,再用黨的力量和權威與巫統力爭。當然這是在不傷及巫統權益的大前提下進行的。比如馬華被允許在國陣內向民政黨發難,只要能拿下民政黨,巫統是不會太過干預的。

馬華在李三春之後所出現的總會長,說老實話竟無一人能出其右。這不是說他們的學識沒有高過李三春,而是他們的謀略與政策的制定是不夠黨性化,經常碰到外來的壓力時就折返或繞道而行,無法像李三春的時代讓人感受到這是一位敢做敢當的總會長。他連行動黨老大都敢面對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他在位時,起用林建壽打林蒼祐的戰略不論對和錯,不論你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確是帶活馬華公會的人,至少在檳州是如此。

「黨政分家」未必行得通

李三春更絕的一招,是專門在檳城收編反對黨的議員,以加強馬華的政治力量和談判籌碼,例如在1982年大選前,馬華原只有兩個檳州議員(即石清霖與黃瑞欽),後來李三春拉攏兩位行動黨州議員(陳毓書與蕭漢欽)加入馬華,又於1980年的一場補選林建壽勝出,馬華一共有五名州議員。這使到李三春累積了籌碼,要求檳州以八席對八席和民政平分秋色而得逞。

自李三春以後在位最久的總會長是林良實,無奈他是在馬哈迪當政的年代出任總會長,要怎麼突破也不可能了。抑有進者,馬哈迪的「以黨治國」中也會使出「以政治黨」來克住馬華,讓馬華不能輕舉妄動。對此,林良實有最深切的感受。

來到黃家定的年代(2003年),國家已進入阿都拉時代,他同樣發現到馬華在國陣內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模糊,因而他轉向黨內提出改革之道。這種民主化的推動也無法改善和提升馬華「以黨治國」的地位,因為面對強大的巫統,它必須或讓路或妥協,否則難成大事。308政治海嘯就是讓馬華付出慘痛的政治代價。

如果說「以黨治國」模式行不通,馬華需要改成「黨政分家」又是否行得通呢?它依然有危險性。

例如新任總會長蔡細歷不入閣,讓其他人擔任內閣部長,走向「黨政分家」第一步。這是馬華自林蒼祐以降就不曾有過的先例。蔡細歷如果不想成為林蒼祐第二或謝敦祿第二的話,他應有所領悟,警惕自我設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