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人民已被国阵骗了足足五十年,够了!
觉醒吧,大马国民!



Pages 页数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馬新左翼運動的孕育與發展

转载自《东方日报》
作者:谢诗坚
日期:2010年5月27日

(本文部分內容系作者今年5月1日應霹靂老友聯誼會之邀請所作的政治專題演講摘要,前后共兩句鐘。總題目是:《馬新左翼運動的過去和未來──新左派及第三勢力初探》。共分三個部分,這是第一部分。)


馬來亞和新加坡人民的政治醒覺,是在孫中山推動革命以後的事;而在孫中山南來之前,馬新人民基本上尚未孕育政治的思想,也就是沒有所謂反殖民地的鬥爭。

事情的原由,應從孫中山於1900年至1910年前後來馬新九次之多說起。他終於在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成功,完全地改變了他本身的命運和中國人民的命運。

不過,孫中山並沒有在馬新開展本土政治鬥爭,而是號召當地的華人支持他在中國推動革命,以推翻滿清王朝。當時,支持他的以中層階級為多。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批中國文人深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開始在馬新傳播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吳純民。
他是福建永春人(以後大批永春人來馬與他有一些關係),在1917年來到吉隆坡,並在1918年聯合一批有國民黨背景的人創辦了《益群報》,大力鼓吹無政府主義的自由平等和平民主義;又在1919年「五四」運動在中國掀起時,在馬來亞展開杯葛日貨運動,終不為英當局所容忍,將他逐回中國。吳純民坦誠他是鋤強權植人道的,因而他後來被視為「馬來亞無政府共產主義之父」。

在「無政府主義」輿論被英殖民政府鎮壓後,「五四」運動帶給馬新的基本上是新文化運動。雖也逐漸地在思想上啟發華人具有政治意識,但政黨政治還是沒有被發展起來。

1925年,中國發生上海「五卅」慘案(即上海各界萬人大遊行,抗議帝國主義屠殺工人和拘捕學生,結果又釀成嚴重血案,英國命令印度巡捕向人群開槍,肇13人死,數十人重傷,53人被拘悲劇),導致中國人民義憤填膺,配合於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出戰鬥的號召。

這一年(1925年)的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與世長辭。蔣介石取得國民黨控制權後,在翌年撕破國共合作協議,大舉殺害共黨人,其中不少文人為避開追捕,南來介入了秘密的左翼政治運動。

本來在孫中山來馬新時已有同盟會之成立,但只為中國革命之用,不搞本土政治,即使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將其政治組織轉成國民黨,也同樣不捲入本土的反英鬥爭。

胡志明主持馬共成立儀式

1926年時,有一批原先屬於無政府主義者在轉向共產思想而成為中共成員後,又來到馬新活動,他們包括張洪城。1928年正月,張洪城等人受中共的委派在新加坡成立「中國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

1930年,馬共在胡志明(即後來的越南國家主席)的主持下秘密成立,它取代了「中國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而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會,不再直接受中共的領導。所謂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當蘇共在1917年在蘇聯建政後,這個組織在1919年由列寧在莫斯科成立。

胡志明當時是代表共產國際來到馬來亞成立共產組織的。這樣一來,馬共在當時的國際條件及當地的工人支持下,得以發展成為一股有勢力的政治集團,它高舉反殖鬥爭的旗號令英國殖民政府坐立不安,不時採取行動鎮壓和逮捕乃至驅逐出境。

1937年,布斯達曼領導的馬來青年同盟(KMM)被視為在歷史舞台出現的第一個馬來政黨,它也高舉反殖民主義大旗,因此也不容於英當局,而後來將之查禁。

巧合的是,1937年是中國政治的轉捩點,也是馬新政治的轉折點。在中國爆發全民抗日,也促成了國共合作。由於這一影響,馬新的華人社會也摒棄黨派之分。在陳嘉庚的號召下,不分左右派,也不分國民黨或共產黨,大家一齊籌款賬災抗日。

日本軍國主義者不但在1937年全面侵華(它在1931年已侵佔中國東北三省),也在1941年底攻佔檳城,並在1942年長驅直下新加坡。在英國不戰而降的恥辱下,馬新人民飽受日本蝗軍三年零八個月的蹂躪和糟蹋,罄竹難書。

在此危難時刻,馬共的游擊戰爭也給英軍提供一個共同反日的機會。就這樣在1943年時,英軍與馬共聯手抗日,首次出現兩個迥然不同的集團竟能走在一塊。

馬共能力大受侷限

儘管這之中隱藏的秘密在當時不為人所知(包括馬共總書記萊特是潛伏在馬共中的法、日、英三面特務),但馬共與英國的合作基本上也完成了歷史的使命。當日本軍國主義者於1945年8月15日宣告投降後,馬共也從森林走進城市,並在一些地區接管地方政權。

不過比馬共更有系統和更有議程的英國政府,則捷足先登在9月將軍艦駛入檳城,派遣第一批英國軍人登陸,接著又從新加坡登陸。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英軍幾乎已佔有了馬新的大小城市,也自立中央政府。

馬共在沒有完整計劃和缺乏戰略下,任由萊特瞎指揮,竟有一半以上(6800名)馬共軍人復原(1945年12月1日)。這就是說,馬共雖仍有另一半的軍力未復原和保存一些武器(埋在森林內),但氣勢已大不如前。在英國決不承認馬共組成的人民委員會下,馬共反撲的能力已大受限制。

就在這緊要關頭,英國政府突然在1946年初拋出一個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的憲政白皮書,以誘使左翼勢力認同和依據西方民主參與政治遊戲。

眼見此新政即將推行(因英國下議院已通過),無奈馬共的冷淡反應,及戰後出現的馬來亞民主同盟(大本營在新加坡)也同樣認為那是英國延長統治的花招,不予積極響應,終於使到英國在後來改弦易轍。

這是因為,馬來社會對這個快要落實的「馬來亞聯邦」新政憲採取杯葛的抗議行動,弄得英殖民政府陷入左右不能逢源的窘境。

在陰差陽錯下,一個馬來政黨在拿督翁領導下於1946年宣告誕生,它就是在今日仍然呼風喚雨的巫統。巫統的出現,全面地扭轉整個馬新政局;也讓戰後的政治出現更加尖銳化的左右派的鬥爭。

因此審視馬新左翼運動的萌芽和發展是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4年至1918年);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39年至1946),形成波瀾壯闊的反侵略鬥爭的高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